香港機遇 - 跨境電商出海貿易
- dnw213
- 3月22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已更新:4月23日
除非你是專門負責做出入口生意的貿易公司,否則能夠直接進行跨國貿易多數都是巨無霸企業,所以聽到有朋友說要衝出香港升級做跨國企業賺外匯,我第一個反應是以為他已經搭通天地線,準備發行IPO晉身上巿公司之列...

作為擁有國際視野的香港人,不論是政府高官還是企業高管,每當自身業務在本土巿場遇上困境時,總是喜愛出海考察觀摩外國經驗。但中小企業普遍沒有雄厚的資源套配和跨國人脈,想要單打獨鬥地透過擴展業務到國際市場來突破樽頸,往往都會覺得力不從心,而且還要憂心成本風險等問題。
單獨出海風高浪急
傳統上,想開拓海外巿場,首先便要克服一連串法律合規問題,例如:公司註冊、會計稅務、進口許可、安全證明、商標專利、數據安全、客戶私隱等。當你好不容易滿足上述法規要求,正式開鋪做生意後,才發現原來是挑戰的開始,因為你將要持續性地面對各地不同客戶的跨境支付、物流配送、售後服務、文化差異等日常操作上的問題。
因此,假如不經當地代理,而是單獨出海直接銷售,光是建立銷售渠道和跨境物流就已經要花大錢建立熟悉當地巿場的專責部門,絕不是一般企業能做的項目。但朋友卻告訴我,在電商平台和數碼科技的加持下,開拓海外巿場的入場門檻已經大幅降低,只需要每月一個自助餐的價錢,就可以完成整個項目。想「走出去」賺外水,原來已不再是大企業的玩意,普通平民也可以做到。
船隊出海結伴共濟
幸運的是,香港作為國際貿易中心,除了擁有優良港口和機場,還有來自世界各地的電子商務平台(簡稱:電商)能為中小企業解決出海必須面對的各項日常營運的問題,例如:尋找客源、清關報稅、物流配送、跨國支付、語言翻譯、品牌推廣等。中小企商家只要掌握基本的電腦操作技巧,便可以用輕資產模式,在無需自建海外團隊的情況下,以極低成本利用電商平台的自動化系統與人工智能服務,與眾多商家結伴出海,成功升級做「跨國企業」。
隨著近年北上消費熱潮興趣,傳媒便在演算法策略下,大量報導北上掏金擁抱大灣區機遇之類的新聞。但其實,北上消費得越爽,代表內卷越嚴重。想要賺人仔,除非擁有壟斷性賣點,或者涉及「一個兩制」香港優勢,例如金融、法律、醫療、教育、及海外貿易等產業,否則要在「世界工廠」身上牟取利潤,不難想象都是困難總比辦法多。
香港人的優勢不在於跟大陸人在中國巿場內鬥卷,而是應該發揮「超級聯繫人」角色,幫助中資企業「走出去」,或者外國消費者「引進來」,將「產能過剩」轉化為「外匯收入」。所以,與其盲目跟風「港資北上」,倒不如逆向思維探索「潤歐美、闖日韓、下南洋」等另類選項,或許會發現更廣闊暢順的發展機遇。
王家安(Dennis):香港專欄作者,金融及環球地產博客
現為聚賢出版創辦人及香港多家金融機構及專業學會的客席講師,內容包括金融市場概論、銀行業務操作、私人財富管理、環球房地產投資、綠色及可持續金融等,並不時在報章雜誌向讀者分享創業理財及跨文化管理心得。
在香港大學以「院長嘉許名單」獲取「工商管理碩士」、「社會科學學士(主修心理學)」、及香港中文大學「環球金融學士後」學位,持有「認可財務策劃師」(CFP®)、「環境、社會與管治分析師認證」(CESGA®)、及香港銀行學會頒發的「傑出財富管理師大獎」(OFMP Awards)等專業資歷。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