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機遇 - 讀萬卷書也要行萬里路
- dnw213
- 3月23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曾經有電視節目訪問城中某位富二代,教導香港年輕人應該要「睇少啲戲、去少啲旅行」,才可以儲到首期上車買樓。我不否認旅行對部分年輕人來說,只是一個喘息放鬆的空間。當他們在旅程完結,需要從自由散漫返到條條框框時,感覺可能會比出發前更加抑鬱...

旅行對部分人來說,可能是逃避現實,但我認為亦可以是一種擴闊眼光的體驗。世界蘊藏無限可能,不旅行的人只知道其中一種。透過旅遊,可以令你發現香港以外的種種可能,增加改變命運的機會。
香港出生 本身就是一種父幹
生活在九十年代的香港人,也許會記得當時有個洗腦式的大陸樓盤廣告標榜「識簽名就可以做業主」。是的,那些年的香港,經濟實力對比中國內地強勢很得,在高峰時期,香港的GDP甚至等於全中國的四份之一!
所以,假如你在那些年拿著香港的薪金,那怕只是大公司小職員,或者是所謂草根的中港貨車司機,只要願意踏上羅湖橋,跨越那窄窄的深圳河,再紓尊降貴地放棄在香港置業的念頭,便可以輕鬆地在深圳完成在香港不能完成的置業夢。當然,今時今日的深圳樓價,已不可同日而語,那批當年在深圳置業的香港草根,身家亦已變得水漲船高了。
其實,就算踏入強國年代,只要你肯放眼世界,踏入機場,出走國外,例如東南亞地區、甚至是歐美日等發達國的二綫地段,即使到了今天,香港人依舊能輕易成為當地的小富豪。
假如你的業務可以不受地域所限利用網絡進行遙距工作,其實都可以試試利用香港人的「高水優勢」,在海外的「低水地區」以數碼牧民的方式過著富豪級的生活;又或者假如你已經是公司老闆,那甚至可以再進一步,嘗試在海外招聘「數碼勞工」,利用兩地的薪資差異令公司的盈利更上一層樓;又或者參考我過往的經驗,在旅行時除了吃喝玩樂,還不忘探索當地的經貿活動,從而發掘各種的創業與投資的機遇。
雖然我們不能選擇自己的起跑線,但不管在哪個年代,只要香港在制度上堅持「法治公正廉潔」、「保障私有產權」、「資金自由流動」、「巿場經濟主導」、「沒有全球徵稅」等核心競爭力,就可確保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亦令我們可以把握到香港以及世界各地的財富機遇,成為終點線的大贏家。
王家安(Dennis):香港專欄作者,金融及環球地產博客
現為聚賢出版創辦人及香港多家金融機構及專業學會的客席講師,內容包括金融市場概論、銀行業務操作、私人財富管理、環球房地產投資、綠色及可持續金融等,並不時在報章雜誌向讀者分享創業理財及跨文化管理心得。
在香港大學以「院長嘉許名單」獲取「工商管理碩士」、「社會科學學士(主修心理學)」、及香港中文大學「環球金融學士後」學位,持有「認可財務策劃師」(CFP®)、「環境、社會與管治分析師認證」(CESGA®)、及香港銀行學會頒發的「傑出財富管理師大獎」(OFMP Awards)等專業資歷。
Comentá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