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除了有邏輯及中國式邏輯外,也有大媽們的邏輯,特別是在買樓時更能顯現出來。

內地樓市進入火紅年代,雖然政府多番出招,各個城市也推出不同形式的限價、限購,樓價依然不受控地向上。另一方面香港往返內地的大型交通基建陸續落成,在粵港澳大灣區概念的帶動下,吸引了不少香港的投資者考慮購買內地物業,為內地樓市火上加油。
以鄰近香港的深圳作為例子,自2008年金融海潚後樓價一路上升,在十年後的2018年已翻了幾番,惟樓價仍較香港低,相比之下較易負擔,仍然受到港歡迎。若然認為深圳樓也貴,還可以選擇大灣區其他城市,以至其他省份的二三線城市。
大媽式購房策略
在內地投資物業,除非帶有自住用途,否則首要目標當為升值或收租。要達到這個目的,我們需要明白中港文化差異,落地了解內地人購買或租用物業的習慣,才能找出較易出租或日後出售的物業。
內地家庭在購入或租用物業時,最終決定權,通常不是一家之主,而是「一家之煮」。作為家庭主婦的大媽在決定住在那裡,考慮因素全部都是貼地的,而且是粘在地面、甚至乎是藏在地底深處的原因。
作為「一家之煮」,第一個被排除在外的是開放式廚房,皆因美觀的開放式廚房帶來的問題就是油煙,要花上較多功夫去清潔。其實內地樓宇面積較大,開放式廚房的空間感設計變得不太重要;即使開放式廚房能在煮飯的時與丈夫子女交流、家中宴客時也能一目了然,都敵不過清潔油煙時的辛勞。
在香港,在購入配置陽台住宅時,很多業主的本能反應是能否將其改裝成室內空間。但在大媽巿場為主導的大陸,陽台是神聖而不可僭建的,因為主管家務的貼地大媽,對使用陽光曬晾衣服的習慣都有種堅持和執著。所以,在內地置業時,特別是主打家庭客的三房戶型,必須緊記常被港人忽略的陽台,對租金和樓價是有重要影響的。
王家安(Dennis):香港專欄作者,金融及環球地產博客
現為聚賢出版創辦人及香港多家金融機構及專業學會的客席講師,內容包括金融市場概論、銀行業務操作、私人財富管理、環球房地產投資、綠色及可持續金融等,並不時在報章雜誌向讀者分享創業理財及跨文化管理心得。
在香港大學以「院長嘉許名單」獲取「工商管理碩士」、「社會科學學士(主修心理學)」、及香港中文大學「環球金融學士後」學位,持有「認可財務策劃師」(CFP®)、「環境、社會與管治分析師認證」(CESGA®)、及香港銀行學會頒發的「傑出財富管理師大獎」(OFMP Awards)等專業資歷。
Comments